股骨粗隆間骨折是65歲以上人群常見的髖部損傷,該人群常伴有多種內科疾病,臟器儲備功能不足。牽引等非手術治療需長期臥床,易發(fā)生壓瘡、墜積性肺炎等并發(fā)癥,導致死亡率增高,且骨折畸形愈合多,故公認應早期內固定[1]。由于粗隆間局部以松質骨為主,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,傷后容易發(fā)生不穩(wěn)定的粉碎性骨折,粗隆區(qū)內側與后內側骨的連續(xù)性中斷,致使骨折復位困難而且復位后不穩(wěn)定,造成骨折畸形愈合、髖內翻、內固定松動、斷裂等,手術治療也存在手術創(chuàng)傷大、手術方法繁多選擇、困難等問題。本文根據筆者臨床經驗,結合國內外文獻,闡述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方式的合理選擇。
1 常規(guī)內固定手術
1.1 多針固定
此法簡單方便,經皮多根斯氏針固定屬微創(chuàng)手術,適合老年、體弱、局部軟組織條件差等患者,且具有簡便易行再次手術方便等優(yōu)點。但要求大粗隆外側皮質完整,只能起到簡單固定,容易松動,抗內翻應力能力差。針尾埋于皮下,病人感覺不適,加之退針或患肢相對廢用萎縮可使不適更加明顯。
1.2 動力髖螺釘
動力髖螺釘(dynamic hip screw,DHS)是最常用的粗隆間骨折內植物,對穩(wěn)定型骨折的療效是肯定的,甚至一度被作為治療的“金標準”。但對于不穩(wěn)定性骨折伴骨質疏松的患者,DHS治療失敗率高,對反粗隆間骨折加壓作用可導致骨折段的分離,效果更差,失敗率高達24%~56%[2]。究其原因,主要由于內側皮質骨多有缺損,壓應力不能通過股骨距傳導,導致內固定物上內翻應力增大,導致螺釘切割股骨頭、鋼板疲勞斷裂或鋼板遠端螺釘拔出,遠端骨干向內移位導致髖內翻、肢體短縮畸形。同時患者多有骨質疏松,DHS不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的旋轉應力。
1.3 髓內釘
髓內釘包括股骨近端帶鎖髓內釘(proximal femoral nail,PFN)和Gamma釘等多種,具有較好的抗旋轉、穩(wěn)定功能,用于治療不穩(wěn)定的股骨粗隆間骨折,術中、術后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率較高,約為4.6%,包括1.8%的術中骨折,7.1%術后螺釘穿出,股骨干骨折占3.1%。
2 微創(chuàng)釘板系統(tǒng)手術
重建粗隆間骨折的穩(wěn)定性有賴于內植物穩(wěn)定,尤其在粉碎骨折無法恢復穩(wěn)定的解剖復位時。比較好的內固定方式應該在提供良好的穩(wěn)定性、降低失敗率的同時,能夠通過微創(chuàng)的手術方式減少失血、感染和其他的傷口問題[3]。髖部骨折微創(chuàng)治療技術的發(fā)展,使改善病人術后生理狀態(tài),降低圍術期并發(fā)癥和死亡率成為可能。
2.1 經皮加壓鋼板手術
經皮加壓鋼板(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,PCCP)手術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以色列骨科醫(yī)師Gotfried推廣應用,是一個雙軸線、小侵入的內植物,有兩個平行股骨頸螺釘,可以承受較高的旋轉暴力,提供旋轉穩(wěn)定性,由于螺釘直徑較小使外側皮質得到保護,可有效防止骨折移位并能允許立即完全負重[4]。PCCP可以微創(chuàng)植入,減少出血和傷口問題,能夠有效保護骨折端血運,防止骨折斷端血腫丟失。自2008年1月以來本中心采用經皮加壓鋼板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42例,按照Evans?Jensen分型,ⅠB型5例,ⅡA型11例,ⅡB型19例,Ⅲ型7例;按照AO分型均為31?A1和31?A2型。術中出血約100~150 mL,平均手術時間是45.5 min。例如1例72歲女性患者,左股骨粗隆間骨折,AO分型31?A2.2型,Evans分型Ⅲ型,取股外側上段2個2 cm長切口,置入PCCP鋼板,術后髖部正位片示骨折近解剖復位,PCCP位置良好,1周后在助行器保護下行走,術后關節(jié)功能恢復優(yōu)(圖1a、b)。我們治療過程中的體會是,該法明顯減少出血、減輕軟組織損傷、降低術后疼痛,且操作簡單,學習時間短,尤其適用于在各級醫(yī)院中推廣應用。
2.2 小切口DHS手術
DHS常需將股外側肌切開約10 cm,切口大,出血多,組織損傷重,增加術后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率。小切口入路可降低對骨折端血供影響,減輕組織損傷和降低術后疼痛。本中心自2008年6月以來采用4 cm的小切口DHS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91例,手術中通過小切口旋轉插入鋼板,手術時間平均為60 min,術中出血約150~300 mL,術后X線片評估均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,髖關節(jié)功能優(yōu)良。例如1例77歲女性患者,左股骨粗隆間骨折,AO分型31?A2.2型,Evans分型Ⅲ型,雙膝關節(jié)重度骨性關節(jié)炎,重度骨質疏松癥,高血壓病Ⅲ級(極高危)。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小切口DHS內固定術,術后髖部正位片骨折復位良好(圖1c、d)。
a:取股外側置入PCCP鋼板(72歲女性患者);b:術后髖部正位片示PCCP位置良好(72歲女性患者);c:小切口DHS內固定術(77歲女性患者并重度骨質疏松癥);d:術后髖部正位片骨折復位良好(77歲女性患者并重度骨質疏松癥)圖1 左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例
3 關節(jié)置換手術
對于穩(wěn)定的粗隆間骨折,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以較快地恢復肢體功能,減少全身并發(fā)癥,但對于不穩(wěn)定的粉碎性骨折,則仍存在固定不牢、髖內翻畸形愈合率高、臥床時間較長等問題。人工關節(jié)置換術是此類骨折的一種積極有效、最直接的治療手段,能提供早期的關節(jié)活動,患者術后下地時間在1周以內(內固定患者多需4~6周),減少了臥床時間,降低了因長期臥床導致的墜積性肺炎等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率。手術時間、術中出血量與其他內固定手術相接近[5]。本中心自2000年以來采用人工髖關節(jié)置換治療老年不穩(wěn)定性、粉碎性股骨粗隆間骨折64例。術后隨訪3個月至5.5年(平均18.5個月),術后開始負重行走時間為3~27 d,平均14.2 d。85.7%的患者髖關節(jié)功能接近或恢復到受傷前水平,未發(fā)現髖內翻,未見感染、松動、脫位者。由于關節(jié)置換術費用高,一旦發(fā)生松動或感染,則補救極為困難,應嚴格掌握病例選擇標準。因非骨水泥假體難以達到早期的穩(wěn)定性,松動率較高,不宜采用。我們常規(guī)應用骨水泥填充骨與假體之間的空隙,增加了骨水泥、假體、骨之間的接觸面積,假體柄承受的應力可均勻地傳送到骨皮質,各個界面均較穩(wěn)定,允許術后早期負重,因此骨水泥假體能減少術后疼痛,降低假體下沉和松動的發(fā)生率。老年患者髖臼關節(jié)軟骨已經退變,半髖置換術后將很快發(fā)生軟骨的嚴重磨損,導致翻修率和死亡率增加,因此,半髖置換僅適用于患者年齡較大、傷前活動量少、預期壽命短、合并癥多,一般狀況和生理代償能力差、術中見髖臼關節(jié)軟骨良好者。若患者相對年輕,年齡在75歲以下,傷前活動量大,對生活質量要求較高,合并癥少,預期置換后的關節(jié)使用年限較長者,應選擇全髖關節(jié)置換。
近年來,PCCP和DHS等內固定手術的比較研究也表明,應用PCCP出血明顯減少[4],術后疼痛較小,康復鍛煉時間較早,適用于并存內科疾病的老年患者。雖然還不能完全否定DHS的傳統(tǒng)治療地位,在無法實施PCCP治療時,小切口置入DHS是可選擇的術式。而髓內固定使組織損傷較重(擴髓),出血較多,輸血率相對較高,不是“真正的微創(chuàng)”,其與PCCP的優(yōu)劣仍需要更多的循證研究。關節(jié)置換術適用于70歲以上;有心肺功能不全、腦血栓后遺癥等不宜長期臥床者,有明顯骨質疏松;屬于不穩(wěn)定、粉碎性的粗隆間骨折,估計內固定不牢固者。臨床工作中可以結合醫(yī)療條件、患者全身情況等綜合考慮,不必一味追求新穎的、高精尖的內固定器械或手術方法。
老年患者各臟器的生理機能減退,而骨折和手術造成的創(chuàng)傷大,對患者生理儲備能力和代償能力要求高。除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外,通過良好的圍手術期處理,可以穩(wěn)定合并癥,避免并發(fā)癥,提高患者生存率,包括術前糾正臟器功能障礙和內環(huán)境紊亂,縮短手術時間,加強術后監(jiān)護和臟器功能維護,早期(麻醉蘇醒后)肢體主動活動及**、使用低分子肝素鈉預防深靜脈血栓。術后第2天開始坐起,酌情進行功能鍛煉,盡早下床在監(jiān)護下負重行走,使肢體功能盡可能早的恢復到傷前水平。
小細胞肺癌(SCLC)是一種難治、預后極差的肺癌亞型,其特征是快速生長和早...[詳細]
復雜膽道結石作為肝膽外科的重要疾病,因其病情復雜、多樣化特點,對診療技術和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