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特點;
1.各竇的發(fā)病率與其發(fā)育的先后不同有關,上頜竇和篩竇發(fā)育較早,故先受感染,額竇和蝶竇一般在出生后2-3歲才開始發(fā)育,故受累較晚。
2.粘膜的炎癥反應比成人明顯。
3.CT顯示多數為全鼻竇炎。
4.對恰當的藥物、保守治療敏感
5.有自愈傾向:急性鼻竇炎:40%, 慢性鼻竇炎:成人后自愈。
6.手術治療相關情況;術后粘膜反應重,換藥困難、術腔狹窄、粘連發(fā)生率高,術后新增病變成為永久性病因;手術失敗率達20-24%,或更高;再次手術治愈率低,并發(fā)癥上升(10%);無證據表明手術效果優(yōu)于藥物治療;手術對鼻竇或面骨發(fā)育有影響。
二、解剖學特點;
1.9歲以下盡量不作手術、或手術嚴格限制在OMC區(qū)(Kuhn1996)
2.鼻竇微創(chuàng)手術對6-12歲兒童面骨發(fā)育影響不大(Senior2000)
3.柯陸氏手術有礙鼻竇、齒槽、面骨發(fā)育,應避免(Parsons1993)。
三、兒童鼻竇炎細菌學研究
1.急性鼻竇炎;肺炎鏈球菌41%,流感嗜血桿菌35%,其他24%。
2.慢性鼻竇炎:厭氧菌67%,其他33%。
3.藥物敏感性:阿莫西林+克拉維酸(力百?。?00%甲硝唑: 100%,克林霉素:82%,頭孢西?。?1%,頭孢替坦:65%。
參考文獻:900株厭氧菌的抗生素敏感率
Brook et al. Arch Otolaryng Head Neck Surg 1994;120:1317–1320。
四、腺樣體肥大與兒童鼻竇炎的關系。
腺樣體肥大是呼吸道細菌隱蔽的場所,直接導致鼻通氣障礙,促使鼻腔鼻竇分泌物滯留,纖毛系統(tǒng)活性減低。
腺樣體切除是兒童慢性鼻竇炎的有效前期治療手段,切除指征:鼻塞、后鼻孔膿性分泌物、半個后鼻孔受阻。
五、胃食管返流(GERD)因素;
1.是兒童慢性鼻竇炎的重要原因之一
2.抗返流計劃可以使部分兒童避免手術
輕癥:雷尼替丁+普瑞博思
重癥:奧美拉唑+普瑞博思
六、竇口鼻道復合體(OMC)的引流因素。
七、兒童慢性鼻竇炎與誘發(fā)疾病
1.變態(tài)反應性疾病為主要病因(22-80%)
2.免疫功能缺陷(IgG2、IgA、IgM 缺乏)
3.纖毛(不動)功能缺陷綜合癥
4.下呼吸道感染。
八:綜合治療流程。
1.臨床資料的分析和確認
年齡區(qū)分:12歲以下
臨床癥狀:持續(xù)性鼻涕、慢性鼻阻塞、后鼻滴涕、 咳嗽、 呼吸臭味
頭痛、習性改變
內鏡檢查:相關病理性體征
伴隨癥狀:中耳炎、扁桃體腺樣體炎、支氣管炎、哮喘
影象學證據:CT掃描鼻竇不透光
誘因判定:免疫缺陷、變態(tài)反應、腺樣體肥大、纖毛不動
鼻竇炎分類:
急性鼻竇炎:每次發(fā)病4周以內,30天內癥狀全部消失
亞急性鼻竇炎:30-90天內,在此期內癥狀完全消失
復發(fā)性急性鼻竇炎:治療3-4周有效,每年發(fā)病3次以上
慢性鼻竇炎:癥狀持續(xù)90天(12周)以上。
2、階梯性治療方案
第一階段:系統(tǒng)藥物治療(1-3個月)
抗生素美國兒科學會(1999)、美國疾病控制中心(1999)
阿莫西林+克拉維酸(力百?。?/span>
頭孢克洛、頭孢呋辛、頭孢曲松、大環(huán)內酯類
不推薦多種抗生素聯(lián)合應用、不推薦使用喹諾酮類
局部類固醇激素:內舒拿,等
粘液促排劑:吉諾通,等
鼻腔鼻竇盥洗:藥物的霧化吸入、緩沖高滲鹽水盥洗
中醫(yī)中藥:莘芩顆粒、鼻炎片、口服液、鼻淵舒等系列
抗胃食管返流:可加入治療計劃。
第二階段:輔助外科干預(鼻竇手術前的外科干預)
腺樣體切除:
許多研究報道認為,對10歲以下的兒童慢性鼻竇炎有效,可以避免超過50-89%以上的FESS手術(Mair1996)。切除阻塞和妨礙引流的病變:不開放鼻竇的鼻息肉切除手術。對不影響引流和通氣的鼻息肉采用局部類固醇激素治療。
第三階段:手術治療(FESS)
適應癥:
充分的藥物治療,效果不佳,癥狀持續(xù)存在多發(fā)鼻息肉造成廣泛的鼻腔、鼻竇通氣引流受阻嚴重的鼻腔、鼻竇解剖學異常同時伴有哮喘、高耐藥菌群
手術方式:
小范圍、精細、微創(chuàng)是手術原則。手術范圍局限于OMC區(qū)域,很少廣泛開放鼻竇。手術后應放置中鼻道支撐物或Merogel.
備注:本文中()內為相關參考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