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專業(yè)交流 > 大黃牡丹湯的臨床應用

大黃牡丹湯的臨床應用

2012-06-26 16:29 閱讀:4526 來源:愛愛醫(yī) 責任編輯:潘樂樂
[導讀] 大黃牡丹湯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(fā)熱,自汗出,復惡寒;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洪數(shù)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,方后注云有膿當下,如無膿當下血。有膿當下,是指邪熱隨大便而下,

    大黃牡丹湯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“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(fā)熱,自汗出,復惡寒;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洪數(shù)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”,方后注云“有膿當下,如無膿當下血”。有膿當下,是指邪熱隨大便而下,有如膿汁,并不是真正有膿;也可認為有膿下,指膿已成也可下之。大黃牡丹湯組成:大黃四兩,牡丹一兩,桃仁五十個,冬瓜子半斤,芒硝三合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后入芒硝,再煎沸,頓服之,有膿當下;如無膿當下血。筆者多年來臨床用大黃牡丹湯治療多例,療效肯定,在邊遠地區(qū),醫(yī)療條件差,不能手術者,為最佳治療方法,值得推廣?,F(xiàn)對大黃牡丹湯的臨床應用舉例如下。

    例1:大黃牡丹湯臨床應用于氣滯血瘀型腸痛(單純急性闌尾炎)

    患者,女,40歲,工人。自訴上腹部疼痛已2天,因素有胃病史,自認為系胃病,而未予注意。第二天上午,疼痛轉移至右下腹,且持續(xù)疼痛,并有惡心、嘔吐、發(fā)熱。兩天來亦未解大便,但小便正常,經某醫(yī)院檢查,診斷為急性闌尾炎,勸其手術,病人不愿意而來本院治療。就診時,痛苦面容,手按腹部。檢查:腹軟,麥氏點明顯壓痛及反跳痛,痛位固定,未觸及包塊,體溫37.8℃,白細胞總數(shù)12×109/L,中性81%,淋巴18%,舌質淡紅苔黃,脈弦數(shù),西醫(yī)診斷為急性闌尾炎;中醫(yī)辨證:熱毒凝結于腸,而使氣滯血瘀,法宜瀉熱破瘀,散結消腫,大黃牡丹湯主之,大黃10g,丹皮10g,桃仁10g,冬瓜子10g,芒硝(后下)4g,川楝子10g。

    第一劑服后數(shù)小時,解出硬結大便,腹痛開始緩解,連服5劑后,腹痛消失,體溫、血象正常,大便每日一行,隨訪半年未再復發(fā)。

    氣滯血瘀型腸痛,按西醫(yī)診斷,多為單純急性闌尾炎,一般均未成膿,這一類型臨床尤為多見。

    例2:大黃牡丹湯臨床應用于熱毒型腸痛(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成膿早期)

    患者,男,35歲,農民。患者繞臍疼痛已1天,今晨起疼痛逐漸加重,并移至右下腹,全身不適,惡心欲吐,大便后有重感,小便正常,檢查:面色蒼白,右下腹劇痛,拒按,腹軟,麥氏點明顯壓痛,范圍較大,反跳痛腰大肌,閉孔肌試驗均陽性,闌尾穴(足三里下二寸)有壓痛,白細胞計數(shù)15×109/L,中性85%,體溫38.6℃,舌質紅,苔黃脈滑數(shù)。西醫(yī)診斷:急性闌尾炎;中醫(yī)辨證:熱毒蘊積腸中,腐肉成膿,證屬熱毒型腸癰,當急瀉熱解毒,消腫排膿,大黃牡丹湯主之,大黃20g,丹皮15g,桃仁10g,芒硝6g,冬瓜仁20g,川楝子10g,蒲公英30g,敗醬草15g,煎服法同例1,連服8劑后,腹痛逐漸減輕,第3劑大黃減為12g,去芒硝服3劑,體溫正常,腹痛大為緩解,但白細胞仍偏高,第6劑大黃減為9g,連服3劑,諸癥消失,隨訪7個月未復發(fā)。此例說明,大黃牡丹湯不僅用于腸癰膿未成階段,對膿已成者用之,亦有明顯療效,但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,正確辨證及時調整方藥。

    例3:大黃牡丹湯臨床應用于腸癰挾眩暈證(高血壓)

    患者,男,55歲,公務員。素有高血壓史,近兩天腹部痛,逐漸右下腹痛痛明顯,但不劇烈,全身不適,納差,大便干結2天未解,小便正常,某門診部診斷為闌尾炎,欲為其手術,患者由于高血壓不愿手術要求中醫(yī)治療,就診時精神不振,口舌納呆,脅脹,時時欲吐,查體:腹軟,麥氏點壓痛,反跳痛明顯,腰大肌,閉孔肌試驗陽性,體溫37.8℃,白細胞總數(shù)11×109/L,中性78%,血壓160/110mmHg,舌質邊紅,苔黃,脈弦數(shù),西醫(yī)診斷:急性闌尾炎,高血壓;中醫(yī)辨證:腸內氣滯血瘀,挾肝胃不和,肝陽上亢。當瀉熱去瘀、舒肝和胃為治,大黃牡丹湯主之,大黃30g,丹皮12g,桃仁9g,冬瓜仁12g,芒硝4g,川楝子9g,黃芩9g,夏枯草15g。

    煎服法同上。第1、第2劑后大黃減為20g,去芒硝,進2劑后,腹痛大減,血壓降至150/100mmHg,第4劑大黃減為12g,連服4劑,體溫、血象正常,血壓150/90mmHg,停藥觀察3個月,未再復發(fā),血壓亦基本正常。

    此例說明,大黃牡丹湯不僅用于腸癰未成,且對有兼挾眩暈證者亦有療效,但關鍵在于辨證準確。本證系熱毒壅滯腸中,致胃氣不降,胃失和降,則肝氣不舒;肝氣不舒則瘀而化熱,上行則頭暈目眩,因此消除腸中瘀滯是治本大法,胃氣平降則肝氣舒調,郁解則熱化無源,眩暈自除。

    綜上所述,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,有肯定療效,但必須精于辨證,根據(jù)病情進退,恰當及時調整方藥,同時運用仲景理法方藥,不能拘泥條文,方可靈活運用方藥。


分享到:
  版權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