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關節(jié)脫位,《仙授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稱為“肩胛骨出”,分前脫位、后脫位,以前脫位多見。初次脫位后,治療不當可導致習慣性脫位。多為跌倒后致傷,傷后肩部腫脹、疼痛,功能障礙,正如《醫(yī)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:“若被跌傷,手必屈轉向后,骨縫裂開,不能抬舉,亦不能向前,唯扭于肋后而已。”檢查肩部失去正常圓形膨隆的外形觀,形成方肩。肩峰后空虛,可在喙突下、腘窩內或鎖骨下可觸及肱骨頭,肘部貼胸時,患手不能搭到健肩上。拍攝X線片有助于診斷。
肩關節(jié)脫位診斷明確后要及早復位,一般不需要打麻醉,早期不僅易復位,而且減少對血管神經刺激,迅速解除痛苦。盡管復位方法較多,但筆者多年經驗,掌握好以下3種手法,實踐中用心揣摩,大膽靈活運用1~2種手法,均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。
足蹬法:醫(yī)者一人復位。傷者仰臥,以右肩為例,醫(yī)者右腳掌置于傷者腋窩內,雙手握住腕部向下牽引,同時以足掌用力蹬推腋部。持續(xù)1~2分鐘后,外旋上肢并輕度內收,如突然有一彈跳感說明已復位。
牽引法:傷者仰臥,助手用寬布帶繞過腋下向上牽引,術者握住肘部持續(xù)向下牽引,1~2分鐘后將肩外旋,再逐漸內收及內旋。如有肩部突然彈跳感,大多已復位。
椅背法:醫(yī)者和助手復位,傷者坐于靠背椅上,將患肢放于椅背上外,腋部緊貼椅背,用衣被墊于腋下,以避免損失,然后一人扶住傷者和椅背,醫(yī)者握住患肢,先外展、外旋拔伸牽引,再慢慢內收將患肢下垂,然后內旋,屈肘復位,肱骨頭有回納感覺。
復位時要注意,手法穩(wěn)、準、輕、巧,對少數(shù)青壯年、肌肉豐厚者,或精神異常緊張者,如采用以上手法復不上去,也不要硬拉猛拽,以防骨折,應給予頸叢加臂叢麻醉,按上述手法復位都可取得成功。
復位成功標志,在《傷科匯篡·髃骨》中云:“務折轉試其手,上至腦后,下過胸前,反手于背,方是歸原。”即畸形消失,疼痛頓輕,關節(jié)活動自如。復位成功后一般屈肘后上肢用繃帶固定于胸壁,或用三角巾懸吊,固定時間3周,其后開始肩部活動。
小細胞肺癌(SCLC)是一種難治、預后極差的肺癌亞型,其特征是快速生長和早...[詳細]
復雜膽道結石作為肝膽外科的重要疾病,因其病情復雜、多樣化特點,對診療技術和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