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口腔科醫(yī)學進展 > 根除幽門螺桿菌與非口源性口臭的關系研究
口臭是一種多病因引起的臨床癥狀,不僅給患者帶來不良社會影響,甚至誘發(fā)心理障礙。祖國醫(yī)學認為口臭是“胃陰虧虛,虛火上炎”,提示口臭和胃腸功能改變有關。幽門螺桿菌(helicobacterpylori.HP)感染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,口臭患者HP感染率高,但仍缺乏有力證據(jù)確認HP感染是口臭的原因之一。收集2011年3月~6月自口腔科轉診的11例并發(fā)HP感染的口臭患者,觀察HP根除后對口臭的影響,為闡明胃內HP感染與口臭發(fā)生的相關性提供依據(jù),以下為根除幽門螺桿菌與非口源性口臭的關系研究分析。
1.資料與方法
1.1 對象
11例口臭患者,男7例,女4例,22~54歲,平均(34±11.1)歲。鼻嗅法確認口臭,病程1個月。無齲齒、牙周病、阻生齒、食物嵌塞、不良修復體、黏膜病及舌苔異常等口腔科情況,并至少做過口腔潔治1次(主要為去除牙結石)。無消化不良癥狀,4例胃鏡示非萎縮性胃炎,7例拒絕做胃鏡,11例患者14C-呼氣試驗陽性。肝腎功能,血糖均正常。
1.2 治療方法
四聯(lián)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:雷貝拉唑,10mg,2次/d;果膠鉍0.1g,每天3次;阿莫西林1g,每天2次;克拉霉素0.5g,每天2次。療程7d。療程結束停藥后第1天,及第4周后采用14C-呼氣試驗確認幽門螺桿菌根除。
1.3 療效判斷
顯效:他人明顯感覺口臭消失,并持續(xù)1個月;有效:他人感覺口臭減輕,但1個月內口臭依然存在;無效:口臭沒有變化。
1.4 統(tǒng)計學方法
百分率表示治療效果,χ2檢驗比較療效差異,P<0.05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。
2.結果
2.1 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
采用四聯(lián)藥物治療后,停止用藥后第1天,及第4周后14C-呼氣試驗均陰性,11例患者HP根除率為100%。
2.2 口臭改善情況
根除幽門螺桿菌后,顯效10例(91%),無效1例(9%),幽門螺桿菌根除能明顯減輕口臭(P<0.05)。
3.討論
口腔疾病占口臭病因的90%以上,是口臭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。本組患者無口腔疾患及引發(fā)口臭的器質性疾病,僅伴發(fā)HP感染,10例患者在HP根除后口臭消失,表明HP感染可能與口臭發(fā)生有關。胃腸或肝膽疾病可伴有口臭癥狀。本組患者腹部B超正常,且無消化不良表現(xiàn),但并不能排除其存在胃黏膜病理改變或胃腸功能紊亂。殺滅HP方案中,除抗生素之外,亦含有抑制酸分泌、保護胃黏膜的藥物。因此,不能確定本組患者對口臭的療效是因為胃黏膜炎癥消退、胃腸功能改善的結果,還是殺滅HP而帶來的直接作用。尚需擴大樣本量,嚴格設立對照進行深入研究。
口臭還與口腔內菌群失調有關,且牙菌斑也能檢出HP。由于HP根除方案均為全身用藥,在本組的結果中,不能排除是由于HP根除治療改善口腔內菌群紊亂,或牙菌斑中HP被清除而使口臭癥狀消除。
迄今為止,國內外對HP治療共識意見并未推薦對伴有HP感染的口臭患者行根除治療,這可能是由于HP感染在口臭中的病因學地位不明確所致。研究表明,HP感染與蕁麻疹、冠心病、肥胖等非胃腸道疾病有關,對這些疾病,共識意見并未推薦根除HP,但國內已有根除HP治愈難治性蕁麻疹的報道。盡管如此,對合并有HP感染的口臭患者是否采取如同消化性潰瘍并HP感染一樣的策略,尚需更深入研究。
對于排除口腔疾病,且無明顯誘發(fā)口臭的全身性疾病時,檢查是否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,并進行根除治療,可能是治療口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近日,荷蘭Gron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(jīng)開發(fā)出一種可3D打印的抗菌塑...[詳細]
侵襲性牙周炎是發(fā)生于全身健康者的進展迅速、有家族聚集性、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