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皮膚性病科醫(yī)學進展 > 皮膚結核的臨床診療

皮膚結核的臨床診療

2011-04-06 13:13 閱讀:7423 來源:愛愛醫(yī) 作者:i*m 責任編輯:iam
[導讀] 皮膚結核?。╰uberculosis cutis)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病。其主要損害以皮膚結節(jié)及潰瘍?yōu)橹鳎M瑫r伴有肺結核、淋巴結核、骨結核或其它器官的結核等。病程緩慢,可遷延數(shù)年至數(shù)十年。本病屬中醫(yī)“瘰疬”、“虛勞”、“癆瘵”等范疇。

    皮膚結核病(tuberculosis cutis)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病。其主要損害以皮膚結節(jié)及潰瘍?yōu)橹鳎M瑫r伴有肺結核、淋巴結核、骨結核或其它器官的結核等。病程緩慢,可遷延數(shù)年至數(shù)十年。本病屬中醫(yī)“瘰疬”、“虛勞”、“癆瘵”等范疇。

    病因病機

    (一)中醫(yī)對本病的認識

    中醫(yī)認為:本病是由于素體虛弱,肺腎陰虧或肝脾失調,致痰熱蘊阻肌膚,或氣滯痰凝,阻于經絡,故可見皮膚丘疹、結節(jié)等;痰熱交凝,日久化熱,故見肌膚紅熱或斑疹;熱盛肉腐,則見皮膚壞死潰爛等。

    (二)西醫(yī)病因病理

    ⒈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大多數(shù)(70%~80%)為人型結核桿菌,少數(shù)(5%~25%)為牛型結核桿菌。

    ⒉ 感染途徑 有兩方面:⑴ 外源性感染 結核桿菌可通過皮膚或粘膜的輕微損傷而感染,如接觸含有結核桿菌的痰、糞便或被結核桿菌污染的用具等。⑵ 內源性感染 患者體內器官或組織有結核病灶,在免疫力低下時,病灶內結核桿菌通過血行、淋巴系統(tǒng)或由鄰近結核病灶直接傳播到皮膚,或從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徑將結核桿菌排至口腔及**附近皮膚或粘膜而發(fā)病。皮膚結核病患者約1/3伴有體內其它器官結核,其中以肺結核為常見。營養(yǎng)不良、衛(wèi)生條件差者易于發(fā)病。機體對結核桿菌免疫反應的不同及入侵菌數(shù)量的多少、毒力的強弱等均可影響本病的發(fā)生與發(fā)展。

    ⒊ 組織病理

    各種類型皮膚結核的組織變化以典型的結核結構為主,即由聚積成群的上皮樣細胞和多少不等的多核巨細胞(朗漢斯巨細胞,Langhans giant cell)組成,中心可有干酪樣壞死,外圍繞以密集的淋巴細胞浸潤,組織中可查到結核桿菌。這種類型的結核性肉芽腫只有在損害成熟時才能見到,而處于早期的損害常表現(xiàn)為非特異性慢性炎癥反應。

    ⒋ 分類 臨床類型分為兩類。

    ⑴ 局限型皮膚結核 主要由局部播散,皮損處可檢出結核桿菌,病理上呈典型的結核改變,病程緩慢,愈后可遺留萎縮性瘢痕。屬于此型者有結核性初瘡(原發(fā)性皮膚結核綜合征)、尋常狼瘡、疣狀皮膚結核、瘰疬性皮膚結核及潰瘍性皮膚結核等。⑵ 血源型皮膚結核 主要經血行傳播,皮損內不易查見結核桿菌,病理上除有結核變化外,常伴有血管的變化。屬于此型者有丘疹壞死性皮膚結核、急性粟粒性皮膚結核、瘰疬性苔蘚樣皮膚結核及硬紅斑等。

    臨床表現(xiàn)

    本病最具代表性的常見五種類型。

    (一)尋常狼瘡(lupus vu1garis) 最常見,約占皮膚結核患者的50%~75%。易侵犯兒童及青少年??捎舌徑M織的結核病灶蔓延至皮膚或因淋巴引流及血源感染所致,少數(shù)由外源感染或由于接種BCG引起。好發(fā)于面部,其次是頸部、臀部及四肢。初起為少數(shù)鮮紅或褐紅色粟粒大或稍大的結節(jié)(狼瘡結節(jié)),質軟,逐漸增大增多,相互融合成片,境界清楚,不斷向外圍擴展成為彌漫性浸潤。用玻片壓視,可見有淡黃色、褐黃色或蘋果醬色結節(jié),為診斷特征之一。結節(jié)可自行吸收或破潰形成邊緣穿鑿不整的潰瘍,表面有污紅褐色肉芽及少量稀薄膿液或結成污褐色薄痂。潰瘍可自行愈合,愈合后形成平滑的萎縮性瘢痕,以后在瘢痕上又可發(fā)生新的結節(jié)。病程緩慢,常常出現(xiàn)中央區(qū)或皮損一側結疤痊愈,而邊緣或另一側繼續(xù)發(fā)展的現(xiàn)象。自覺癥狀輕微,局部淋巴結可腫大,顏面部皮損可因破潰、瘢痕收縮導致眼瞼外翻、口角偏斜或口唇縮小、耳廓缺損、鼻尖破壞等毀容面貌。發(fā)于四肢者可形成指節(jié)斷缺及關節(jié)強直。經過緩慢,易于復發(fā),常自幼年發(fā)病,可遷延多年甚至數(shù)十年。除上述典型癥狀外,尚可有多種不同的特殊表現(xiàn),如扁平型、肥厚型、剝脫型及硬化型等。長期狼瘡患者可并發(fā)鱗狀上皮癌,稱狼瘡癌。

 

 


分享到:
  版權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4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