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兒科醫(yī)學進展 > 小兒咳嗽的臨床辨治

小兒咳嗽的臨床辨治

2012-03-10 08:57 閱讀:4623 來源:中醫(yī)兒科雜志 責任編輯:潘樂樂
[導讀] 咳嗽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,究其發(fā)病原因,外因為外感六淫邪氣,內(nèi)因為內(nèi)傷飲食生冷肥甘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肌膚疏薄,不耐六淫邪氣侵犯,犯則肺首當其沖,外邪襲肺,肺失宣肅而發(fā)咳嗽。若飲食不節(jié),過食生冷,傷及肺脾,濕蘊脾困而生痰;過食厚味甜膩

    咳嗽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,究其發(fā)病原因,外因為外感六淫邪氣,內(nèi)因為內(nèi)傷飲食生冷肥甘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肌膚疏薄,不耐六淫邪氣侵犯,犯則肺首當其沖,外邪襲肺,肺失宣肅而發(fā)咳嗽。若飲食不節(jié),過食生冷,傷及肺脾,濕蘊脾困而生痰;過食厚味甜膩食物,助熱化火,灼肺傷津,煉液為痰;痰阻于肺,肺失宣肅而發(fā)咳嗽。若咳嗽日久遷延不愈,必耗氣傷陰而致氣陰兩傷或肺脾氣虛等虛證。從兒科門診臨床看,小兒咳嗽多有以下幾種,現(xiàn)舉例說明。

    1 外感咳嗽

    小兒外感咳嗽臨床上以風熱犯肺者最為多見,嚴冬季節(jié)感受風寒,風寒束肺者亦可見到。小兒為純陽之體,寒邪極易轉(zhuǎn)溫化熱,因此臨證之時常見溫熱證候。臨床對于風寒、風熱咳嗽的治療必權(quán)衡風寒、風熱之多寡,風寒盛者清宣肅降之中佐以辛溫解表;風熱盛者清宣肅降之中佐以辛涼解表,表解則肺氣宣暢,咳嗽自安。

    病例1 孟某,女,3歲,主因“咳嗽伴發(fā)熱 5 d”于2007年3月6日就診。5 d來咳嗽伴發(fā)熱,體溫38 ℃,有白稀痰,鼻塞流涕,體倦少汗,自訴頭痛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浮數(shù)。查體:T 38 ℃,咽稍充血,扁桃體紅不大,雙肺聽診無異常。辨證:風寒襲肺,肺氣失宣。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散寒。方藥:紫蘇葉6 g、生麻黃1 g、辛夷6 g、白芷6 g、黃芩6 g、杏仁6 g、桑白皮6 g、前胡10 g、款冬花6 g、紫菀6 g。

    服藥3劑汗出熱退,咳嗽減少,仍有鼻塞流涕,痰白而黏,舌苔薄黃,脈浮??紤]為寒邪外透,肺有化熱之象。故原方去紫蘇葉、生麻黃,易紫蘇子6 g、浙貝母6 g,再進3劑而愈。

    按語:本例患兒咳嗽為風寒束肺,方中紫蘇葉、生麻黃、辛夷、白芷辛溫解表,杏仁、前胡宣肺止咳,黃芩、桑白皮清熱宣肺,防其化熱,款冬花、紫菀取其辛散溫補,恐肺寒傷氣之用。

    病例2 趙某,男,6歲,主因“咳嗽伴發(fā)熱 3 d”于2008年6月9日就診。3 d來咳嗽伴發(fā)熱,體溫38 ℃,痰白而黏,鼻流濁涕,有汗惡風,咽干稍疼,納差,大便稍干,舌邊尖紅、苔薄黃,脈浮數(shù)。查體:T 38 ℃,咽充血,扁桃體紅不大,雙肺聽診無異常。辨證:風溫犯肺,肺失宣肅。治法:清熱解表,宣肺止咳。方藥:薄荷5 g、荊芥穗6 g、紫蘇子10 g、黃芩10 g、杏仁6 g、桑白皮6 g、前胡10 g、牛蒡子10 g、干青果10 g、枳殼6 g。服藥3劑熱退咳減,咳痰稍黃,舌紅苔薄黃,脈數(shù)。原方去薄荷、荊芥穗,易桔梗6 g、天竺黃6 g宣肺化痰止咳,再進3劑而愈。

    按語:本例患兒咳嗽為風熱犯肺,故治以辛涼解表,方中薄荷、牛蒡子辛涼解表,紫蘇子、黃芩、杏仁、桑白皮、前胡清熱宣肺止咳,荊芥穗發(fā)表散風,取其微溫不烈之性。

    2 肺熱咳嗽

    小兒肺熱從臨床看多有以下3種原因:外邪襲肺(包括調(diào)護不當,寒暖不及),蘊郁化熱為病因之一;飲食不節(jié),過食肥甘,蘊積化熱,火熱上乘為原因之二;情志抑郁,肝經(jīng)蘊熱,木火刑金為原因之三。肺內(nèi)郁熱,煉液為痰,痰盛生熱,肺失宣肅,故而咳嗽頻作,痰難咳出。因此,臨床治療必以清肺化痰為先,痰凈則咳止。胃腸積熱者兼以消食化積,肝郁化熱者兼以解郁疏肝。

    病例3 劉某,男,7歲,主因“咳嗽1月”,于2008年6月23日就診。1月前開始咳嗽,曾在外院就診,于靜脈點滴頭孢類抗生素,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藥物治療,效果不明顯。來診時主癥:咳嗽,痰多黃黏,難以咳出,夜間及活動后為主,時有氣喘及咽喉不利,夜臥不安,食欲尚可,大便調(diào)和,舌紅苔白略黃厚,脈數(shù)。查體:體溫正常,咽稍充血,扁桃體不大,雙肺聽診可聞及痰鳴音。辨證:痰熱蘊肺。治法:清肺化痰止咳。方藥:紫蘇子10 g、黃芩10 g、杏仁6 g、桑白皮6 g、百部6 g、生牡蠣15 g、冬瓜仁15 g、葶藶子6 g、天竺黃6 g、炙枇杷葉10 g。服藥5劑,咳嗽減輕,咳痰減少,呼吸平和,夜間仍咳嗽。原方去葶藶子、生牡蠣,易白茅根15 g、沙參15 g以涼絡潤肺,再進5劑而愈。

    按語:本例患兒咳嗽為肺熱,方中紫蘇子、黃芩、杏仁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,生牡蠣、冬瓜仁、葶藶子、天竺黃清肺化痰,痰去則咳止,百部、炙枇杷葉意在潤肺以防傷陰。二診時夜間咳嗽,多為肺熱傷陰或肺絡血熱,用沙參、白茅根意在涼血潤肺。


分享到:
  版權(quán)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(quán)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(jīng)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(zhuǎn)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(zhuǎn)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(quán)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